torsdag, august 30, 2007
Kærlighed på film
丹麦本年度到目前为止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Ole Bornedal五年沉寂之后,今年携两部电影回归丹麦影坛。6月份上映的《Vikaren| 代课教师》明显就是模仿好莱坞早年的科幻片,或许是科幻片题材在丹麦太为少见了,至少观众还比较捧场。而8月24日上映的《Kærlighed på film|爱情电影》才是磨剑之作。电影从一个死者的讲述开始,又用三个电影中具有冲击力的关于爱情的片断讲述电影中的爱情。独特的立意开端趸现了Bornedal的野心。这本就不是一部普通电影!
平凡的家常生活,无聊的工作,让Jonas梦想着生活中出现另外一种生活。在一次车祸之后,他去向事故的受害者道歉,结果还没有来得及说明缘由就被对方家人张开双手拥抱。他被错当成了躺在病床上失明并失忆的Julia的男友Sebastian。出于帮助治疗的初衷,他没有点破真相,但是他开始沉浸在另外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并且真的觉得自己爱上了Julia。“爱情在哪里?”电影里他那愤世嫉俗的同事问一个正在解剖尸体的法医,“就在大脑这里,欲望和想象在这里相遇。这是两种无法相容的大小尺寸,所以一切都会见鬼去的!”法医举起一个死者的大脑指着具体部位回答说。但是这种冲突已经发生,Jonas开始完全投入这种梦想的生活,成为另外一个男人,可是他需要同时在三种场景中进出:日渐厌烦的家庭,隐约可见的危险,还有就是Julia逐渐恢复的记忆。他最终选择放弃了自己真实的身份……而真正的Sebastian开始了要Julia殉情的追逐之旅。
个人评分:★★★★★☆
tirsdag, august 28, 2007
一个60万
题目很直接,对于丹麦电影摄制组来说事实正是如此,但是这个“人”并不是指丹麦人,而是瑞典人。根据瑞典国家支持电影工业的相关规定,只要在电影中出现瑞典演员的身影(当然应该是指主要演员),就会得到瑞典电影机构60万克朗的资金支持。正是由于丹麦国内有限的资金,丹麦电影人纷纷在自己的电影中引进瑞典演员,以此获取瑞典电影机构的资金支持,资金一般来自Svenske Filminstitut和Nordisk Film og TV Fond。与此同时瑞典演员参演的电影一般也很容易得到瑞典国内片商的青睐从而可以赢得一定的瑞典票房。
现在丹麦的编剧在编写电影剧本的同时就会开始考虑安排瑞典籍演员。“事实上编剧在编写剧本的同时并不应该考虑经济问题,但是现在我们都清楚这是个事实。”新上任的丹麦电影机构主席Henrik Bo Nielsen说。
Helle Ryslinge就是直接将瑞典演员写进剧本的丹麦导演之一。她执导的2002年上映的Halalabad Blues选用了瑞典演员Peter Perski,尽管这个角色完全可以用丹麦演员代替。“对我的电影来说他是个幸运儿,因为他会为我从瑞典带来60万克朗。”她还补充说,"如果人们想要制作电影,那么在剧本里直接写进瑞典演员会很快变得成为一件必须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对原有剧本做很大的改变,因为人们可以说这个瑞典人原本就在丹麦住了很多年了。"
*Rebcka Hemse Ole Bornedal Kærlighed på film(2007)
*Tua Novotny Lasse Spang Olsen Den sorte Madonna(2007)
*Rolf Lassgård Susanne Bier Efter brylluppet(2006)
*Per Oscarsson Jesper W. Nielsen Manden bag døren(2003)
*Maria Bonnevie Christoffer Boe Reconstruction(2003)
lørdag, august 25, 2007
“等”是何意?
Ingmar Bergman目前在国内出版发行的书不多,据我所知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影馆”系列中的一本根据Bergman1990年出版的Bilder翻译的《伯格曼论电影》。这本书的中文版权归台北远流出版社所有,2003年在大陆出版。我刚好前段时间在旧书摊找到一本1990年由丹麦Cinematograph AB出版的,丹麦文版本。前段时间花了一点时间看完了中文版本,现在正在看丹麦语版本。由于丹麦语和瑞典语在语法和用语上甚为接近,所以基本可以看出Bergman用文的痕迹。说实在话,在我目前阅读的外文原本和中文译本的对比中,这本书的翻译该是最为完美的,尽管很多句子段落基本上是意译,但是绝对堪称达到翻译中“雅”的境界。而在用词择句中中文词汇的丰富和韵意也是绝对值得称道。只是我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在译者一栏中只有“韩良忆等”字眼。
我该可以确定译者的名字决不会是叫做:韩良忆等。用一个字“等”来进行涵括其他译者的功劳,这不知道是不是台北远流的作风?抑或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擅自作主的省略?不管如何,对于一个写字翻译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字该是一种何等的蔑视和轻侮。出版商难道就此轻易地否定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推敲文字的苦劳。出版商或许确实在翻译出书的时候享有主动权,但是不知道汉语出版界是否可以在出版人文著作,推广人文精神的同时多些时间学习下尊重个人劳动的基本为人准则?
当然,这又只是一个小牢骚而已!!
我该可以确定译者的名字决不会是叫做:韩良忆等。用一个字“等”来进行涵括其他译者的功劳,这不知道是不是台北远流的作风?抑或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擅自作主的省略?不管如何,对于一个写字翻译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字该是一种何等的蔑视和轻侮。出版商难道就此轻易地否定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推敲文字的苦劳。出版商或许确实在翻译出书的时候享有主动权,但是不知道汉语出版界是否可以在出版人文著作,推广人文精神的同时多些时间学习下尊重个人劳动的基本为人准则?
当然,这又只是一个小牢骚而已!!
Dreyers uforglemmelige ansigt
90 i dag .
Skuespillerinden Lisbet Mvins karriere begyndte med Dreyers "Verdens dag".
Hun er evigt forbundet med en af dansk films helt store, internationalt hyldede klassikere. Hendes brændende øjne er svære at glemme, når først man har set Carl Th. Dreyers mesterværk fra 1943, "Verdens dag", hvor hun spiller den unge, terroriserede præstefrue, der omtrent hypnotiseret udstråler "ondskabsfuld" troddomskraft og ender på bålet.
På det tidspunkt havde hun gået på Det Kongelige Teaters elevskole i tre år. På tertret forså nationalscenen hende med de første opgave i et par sæsoner, men det førblive på Det Ny Teater, hun kom til at fungere som en slags ung primadonna i sidste halvdel af 1940'erne, f.eks. i den amerikanske succeskomedie, " Kære Ruth". Senere blev der også til en enkelt bemærkning hos Stig Lommer ude på ABC i midten af 50erne, hos hvem hun havde været "mimose" i en af 1940'ernes Hornbæk-revyer. Men ellers var det filmen, det skulle blive hendes domæne. Andre titler er Besættelsestidsdramaet, "Det røde enge", en af det bedste frihedskæmperfilm, hvor hun også kunne benytte sig af den kontrollerede alvor, der var hendes primære force - bl.a. i samspil med Poul Reichhardt.
Lisbeth Movin i " Verdens dag"
Lisbeth Movin i " Verdens dag"
Lisbet Movin fik siden lov til at prøve talentet af i en række meget forskelligartede tonearter, skønt hun i 1950'erne skruede kraftigt ned for karrieren. Hun var nemlig i 1945 blevet gift men den særdeles produktive og indflydelserige filminstruktør, Lau Lauritzen jr., der var dirktør for ASA-studierne.
Sammen fik parret tre børn- herunder den senere revyskuespillerinde Lone Lau- og Lisbeth Movin koncentrerede sig stedet om at passe hushholdning og børneopdragelse, selv om hun lejlighedsvis medvirkede på film og endog aflastede sin syge mand bag kameraet og hjalp ham med at instruere tre titler.
På teatret blev det til et comeback i Edward Albees "En utryg balance" i slutningen af 1960'erne, ligesom hun optog sig flere sceneroller efter Lau Lauritzen død i 1977, herunder den som en af de stride, aldrende primadonnaer i Hvidover Teaters udgave af Noël Cowards "Sidste akt" i festligt samspil med Karen Berg. I tre år var hun konservativt medlem af byrådet i Hørsholm Kommune, men fandt ud af, at politik ikke lige var hende.
På film har Lisbeth Movins seneste rolle været som en af middagsgæsterne i "Babetters gæstebud", i øvrigt smukt genforenet med elevskolekammeraten Preben Lerdorff-Rye, der spillede hendes stedsøn og elsker i "Verdens dag".
fredag, august 24, 2007
Den utrættelige filmmager
Den 80-årige filminstruktør Henning Carlsen er født i 1927 og debuterede i 1962 med spilefilmen ' Dilemma', men Henning Carlsen fik sit gennembrud med filmatiseringen af Knut Hamsuns bog ' Sult'. Filmen fik en forrygende modtagelse ved sin premiere i 1966 og bliver med rette betegnet som en filmisk mesterværk den dag i dag. Filmen fik flotte anmeldelser, et hav af prise og var efter signende tæt på at blive nomineret til en Oscar. 'Sult' klarede sig også fæot i udlandet og blev især populær blandt det mere intellektulle publikum, der værdsatte den modige film. Efter sit store gennembrud med 'Sult' var forventningerne til hans næste film skruet vejret. Men da filmen 'Mennesker mødes og sød musik opstår i hjertet' fik premiere året efter, var modtagelsen ikke helt så euforisk.
Svær at slå ud
Carlsen lod sig dog ikke slå ud og lavede i de næste par år mange forskellige film, der trods svigtende publikumsinteresse faktisk holder fint den dag i dag. Bedst med skildringen af værtshusmiljøet i den rørende 'Man sku' være noget ved musikkenmed en forrygende Karl Stegger i hovedrollen. God er også den mærkværdige, men fascinerende , 'Da Svante forsvandt' fra 1975.
Film er en ejendommelig blanding af dokumentar, koncertoptagelser og fiktion med Poul Dissing og Benny Andersen i ftont. Op igennem 1980'erne var der mere stille om Carlsen, og hans få film blev mere eller mindre forbigået i tavshed. I 1995 lavede han så storfilmen 'Pan'- igen efter en bog af Hamsun - og selv om den ikke gjorde det store væsen af sig i Danmark, blev den stor succes i Norge.
I de seneste par år har han desuden udsendt den muntre og alt for undervurderde komedie ' I Wonder Who's Kissing You Now' og det tankevækkende drama 'Springet'. Trods sin relativt høje alder har Carlsen dog ikke tænkt sig at læne sig tilbage og nyde sit velfortjente otium. Han er allerede i fuld gang med optagelserne til sin næste film, der efter planen vil få premiere næste år."Springet"(2005)
torsdag, august 16, 2007
丹麦前名模走向好莱坞
对于丹麦人来说,Helena Christensen的名字并不陌生,在1990年代她频频出现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是当时世界最为著名的模特之一。这个出生于 1968年的前超级模特正准备登上另一片崭新的舞台。已经38岁的她已经和洛杉矶的一位经纪人签订了前往好莱坞发展的协议,也不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好莱坞的大片中看到她依旧倩丽的身影。
“我已经做好准备接受电影方面的邀请,当他们找到我的时候。”很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已经在美国如雷贯耳了。不过毕竟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但是经纪人Lene Seested对Helena充满信心,她说:“已经有很多制片人把他们需要的35岁左右的角色放在了我的桌子上。”如果Helena正是进入了好莱坞,那她又将和她的好多老友一起工作了,比如Naomi Watts,Julianne Moore, 和Gwyneth Paltrow。这在昨天还不可能成为她的同事的。
事实上,Helena已经参加过屏幕上的演出。在1993年的"Supermodels-the film" 的纪录片,她和其他几位超级模特比如Cindy Crawford, Linda Evangelista是电影的主角。还有在美国著名导演Robert Altman1994年的电影“Prêt-à-Porter” 中,她扮演她自己。在2005年的丹麦电影Allegro中,她的演出备受好评,风头甚至盖过了片中的男主角,丹麦著名男演员Ulrich Thomsen。所以,尽管有人质疑她的年龄,但是却没有人怀疑她未来的事业依旧星光灿烂。
链接:
Helena Christensen的个人主页
Zentropa准备拍摄历史片
拉斯·冯·特里尔的电影公司Zentropa正准备制作一部历史巨片,电影是关于丹麦皇后Caroline Mathilde,丹麦国王Christian七世以及他们的德国医生Struensee之间的故事。他们的友谊开始于1769年,而三年之后以医生Struensee被处以死刑而告终。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曾经多次被修改为电影剧本,但是却一直没有成为一部电影。现在Zentropa现在重新考虑这个项目,并且已经委任Nikolaj Arcel为本片导演,他同时和固定合作伙伴编剧Rasmus Heisterberg以及拉斯·冯·特里尔本人一起合作编写剧本。
Nikolaj Arcel2004凭借他的处女作Kongekabale《政治游戏》赢得成功,而今年早期上映奇幻片De fortabte sjæles ø《失魂岛》又为他赢得更多口碑。
“我希望这会成为一部讲述伟大的,罗曼蒂克爱情的电影。它也包括难以逾越的爱情界限,这些在那个时代永远不可能发生的,还有那些理想主义,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最后还需要表现一个人如何参与到改变历史的进程之中。”Arcel说。
“我需要试着让它成为与我之前两部电影截然不同的厚重点,还好有Lars合作,他与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这个题材曾经被北欧电影公司多次瞩目并尝试过。十年前导演Kaspar Rostrup就和作家P.O.Enqvist一起合作编写剧本。但是这没有成为电影,之后Enqvist让他们的合作成果成了一本历史小说“Livlægens besøg”《医生的拜访》。
fredag, august 10, 2007
困难的尖叫声
Neel Rønholt的演艺生涯开始于7年前的广告片。在为Sunfresh饮料做的广告中,她和一个饱嗝作斗争。现在她终于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一次飞跃,她成为最新恐怖片“学生宿舍”中的女主角。有趣的是对于22岁的她来说看这种电影往往是她失眠的原因。
在电影里她扮演从农村来到哥本哈根郊区一个学生宿舍的女孩Katrine。她在住的205房间里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之前住在这里的鬼魂出现了。当镜子被打碎,咒语消失,传说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电影是在去年漫长冬季黑夜的12月在一个废弃的养老院里拍摄的。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甚至在拍摄之前出现一些令人担惊受怕的事情。“我经常是第一个到达开始化妆,当我一个人看着黑暗破旧的养老院,或者有几次我需要一个人走在地下室的过道,我不是非常肯定,但是经常听到一些可怕的声音传来。” Neel Rønholt说。
从目不敢视开始
在音像店里的时候她总是弯腰走过摆放恐怖片电影的架子。这些电影她最多只能看半部,其他的都需要用手蒙着眼睛。“当我看恐怖片的时候,我非常容易产生恐惧感。尽管现在我知道了“学生宿舍”的内容,但是再去看它的时候,我还是会尖叫很多次。对于一部我自己扮演主角的电影,我有点过于恐惧了,这是我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Neel Rønholt之前认为,经过这部电影的拍摄,她已经对恐怖片的真实世界有了足够的了解。
“但是我现在还是不敢去尝试我是不是对于恐怖片有了比较好点的感觉,至少不再这么害怕了。”她说完这句话,爆发出一阵很有感染力的大笑。Katrine是Neel Rønholt在表演生涯中的第一个主角,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恐怖片中很难带上个人体验,因为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时候真有鬼魂跟着我。”
她之前出演的都属于比较普通的角色,比如Krumme的姐姐,以及在Susanne Bier的“婚礼之后”扮演新郎的情人。
在这次真实恐怖片的体验中,Neel Rønholt被宿舍里的鬼魂追逐着,多次不由自主地爆发出尖叫声。这种体验对她来说甚至比电影里唯一一个火热的性感镜头更具有挑战性。
“我非常紧张,我都记不起最后一次真正的狂叫是什么时候了。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能自已的时候,所以我需要尝试放松自己。当然电影中一些镜头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不过只要我停下来站着仔细看,这会是世界上最好的感觉。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第一次的尖叫声。”
在夏季假期之后这个年轻的演员有很多机会去实践她的戏剧表演。七年之前的她是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了电影圈,现在Neel Rønholt准备开始在哥本哈根国家戏剧学校进行短期的表演培训。
当她16岁那年就读Ordrup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她并没有打算成为一位演员。但还是机缘巧合得让她向着宽银幕发展。当时的她参与了无酒精饮料Sunfresh广告片的拍摄。在广告片里她扮演一个女生,她走向一个帅男生,摘下眼镜,展示自己另外一副迷人的样子。正当男生准备亲吻她的时候,她打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饱嗝。“或许是因为我善于打假饱嗝,所以我才得到这个角色。或许也是因为这个,我才成为演员。” Neel Rønholt笑着说。
在高中的时候她和Regner Grasten(丹麦Regner Grasten电影公司的创始人)的女儿同班。当时Grasten正好需要找一个女孩子在电影“Anja og Victor”中扮演一个角色。之后她以迅雷不及之势继续在电视连续剧‘Rejseholdet’, ‘Forsvar’中得到角色,直到今天在“学生宿舍”里成为一个被鬼魂追杀的人。
Kollegiet(学生宿舍)
放映时间:2007年8月10日
国家:丹麦
主页:http//www.kollegiet.net
onsdag, august 08, 2007
戏剧和电影艺术的千里马
出处:Information
作者:Henning Mankell
作者简介:瑞典著名侦破小说家,Ingmar Bergman女儿Eva Bergman的丈夫。
现在英格玛•伯格曼过世了。对于像我一样生活在他身边的人来说,这并不算意外。他刚满89岁,算是寿终正寝了。他安息的时候,那颗年迈的心脏终于在法罗岛多雨夏季的这个早晨停止了跳动。以往海滩上那些即使在他扮演马勒时仍然能够保持安静的兔子们,在这个时候却对这个老精灵将要去往何处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他走了,沙漏终结了自己的工作。
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命历程是具有创造性的。如果说他有上帝的话,那么这种力量就是。创造力让他原本就不稳定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不安。几年前他就已经感觉到这种力量逐渐走向枯竭。那时我就看出,他正在离我们远去。
创造力没有回来。他尝试着和往常以往坐在写字台旁边,面对着那些黄色的充满划线的稿纸,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而以前总是会写下些什么。
他的视觉越来越不好,到最后他不能看电影或者电视,也不能阅读。唯一还能够享有的只有音乐。充满Ingmar Bergman一生的职业是导演,戏剧家,电影的创新者,我没有想到在他的晚年排在第一位的却是音乐。他从来没有梦想成为一个音乐人。但是他曾经开玩笑说他可以在另外一种生活中成为一个乐队指挥。
音乐诞生了。在他经常谈论的话题中,乐谱取代了剧本。他采用音乐术语来形容电影和戏剧作品中关于他自己和那些演员的表演,比如他称那些作品为奏鸣曲,并且总是试图在他的电影和其他表演中找出一种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
他沉浸在音乐里。Erland Josephsson曾经指出,Ingmar Bergman非常善于交谈。这是我经历过多次的。不过现在我看出,几乎我们所有的谈话都会或多或少转移到音乐上。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重新降临到他的身上,音乐出现在话语之前,也存在话语之后。音乐是开始,也是结束。在音乐的启发中他能够看到通往另外一些真相的通道,这不是我们凭借自己的感觉所能直接触摸到的。在音乐里或许存在着我们大多数人企图寻找的通往其他世界的桥梁。
Ingmar Bergman深深着迷的并没有被触摸到。这不是他所能决定的。对于他那种或许已经产生的虔诚,我并不清楚。当他谈到他可以通过音乐感觉到另外的世界,那并不代表一个“新生命(和晚年old age相对)”的开始。
然而他依旧尝试去理解那种奥秘所在,就像它永远存在真实世界的某一部分里。对他来说沉浸在音乐里就像是Strindberg谈论石头或者学习观看云彩一样普通。这不算迷信,只是被一种好奇心环绕着对存在真相边缘的奥秘的探究。
或许什么也没有被发现?但是如果人们不主动去尝试的话,又怎么能够知道结局呢?我想,音乐本身确实是他着迷的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是他的童年。更确切地说,是他的孩子。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积极肯定的形容。我的意思是,孩子是真正的艺术家。当我们成长的时候,学校开始修正我们曾经寄予信任的空想和幻想;当那些真实世界里的字母和数学公式开始生效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确实失去很多之前拥有过的:对于幻想和想象世界力量的膜拜。尽管不是因为幻想并不能帮助我们建造充满想象力的小房子或者木筏,或者把树木削成一艘小船,我们就丧失了这种力量。
幻想是为了重生
我们利用幻想和想象的力量是为了处理生活中那些最为艰难的时刻。瑞典文学中有很多作品是来自孩子们的,描写他们如何运用这种幻想的力量来承受这个难以琢磨的、虚伪的和危险的成人世界。如果人们经历了学校生活得以重生,还能继续追求成为艺术家的梦想,那意味着他可以再次凭借幻想力量征服这个世界,就像他在童年时期曾经做过的。我们是充满理性的生物,而幻想则存在在那些令人烦恼不安的地方。我曾经遇见过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之中没有人否认,正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创作,而其成人生活的经历只不过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以及确立了政治上和道德上的立场态度而已。
英格玛•伯格曼就是这样的人。这不仅只是在Fanny og Alexander中偶然出现的内容,还有更多作为导演对于童年时期最重要力量源泉的一种尊重。幻想和想象经常成为他指导性的工具。现在他就这样离去了,就在他接近死神的时候,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艺术神驹,完成了一批宏伟巨制,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的电影、戏剧作品、剧本和书籍等宝贵财富。
现在关于他的文章已经成千上万,可惜大多数文过饰非,人们总是带着尊敬崇拜的心情去阅读他。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Ingmar Bergman是个少见的复杂性格的人。比如他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这意味着他的工作伙伴必须忍受并且去适应他,而他的冷酷往往激起一些反感。尽管这不是真实的,但是他在瑞典皇家戏剧院被聘用以及后来被解雇的事情还是多次被人提起,甚至在他远走他乡之后还不能幸免。我不相信剧院的工作人员决心如此之大,但是毕竟无风不起浪。他需要捍卫自己的创造力,这使他变得更为无情——和很多其他的艺术家一样。如果他个人复杂的性格不能被完整地阐述,那么人们永远无法为他建立公平公正的纪念碑。
高处不胜寒
但是或许还是太早了? 首先是满怀敬意的,让那些最为复杂的图片都能够得到位置。Ingmar Bergman自己明白,很多事情都会变成他所了解的Strindberg那样。首先迎来的是敬意和谄媚,不久之后狰狞的獠牙就会显现出来。有的就是笑里藏刀般的险恶。
他被捧上了顶峰, 冷暖自知。
我们终于可以认清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自诩为“伯格曼专家”,然后开始招摇过街,到处谈论“伯格曼和我”并且以此获得高额的报酬。
但是他是伟大的,Ingmar Bergman。毫不妥协,在70年代初期他就已经这样做了,他将一篇极不友好的评论文章甩到别人脸上——或者他会将此尽可能得通过他的戏剧或者电影表现出来。他的重要性在瑞典之外毋庸置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按照习惯的表述——他在自己的祖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预言家。有一次他被那些兴奋的瑞典税务官员追逐,不得已得离开。不过他总是会回来的,还为他那奔放不止的创造需要找到法罗岛这个最后的栖身地。
万物总皆归一。先是他的妻子Ingrid离去,之后是他的创造力,最后是他那颗年迈的心脏。
他是近百年来瑞典、北欧、欧洲和世界范围内能够在将来依旧存在影响的艺术生命之一。在这个方面无人会有异议了,它正在发生。
lørdag, august 04, 2007
旧货店淘到几本好书
Abonner på:
Opslag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