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渴望用暴力来排遣自己骚动的青春活力和热血沸腾,更重要的是他渴望以此来压抑自己对女子的欲望。KIROKU经历的生活历程在三重力量下的自然教育,一是 学堂,二是宗教,三是社会。他迷离其中不能自拔,靠着一双拳头的争斗不断找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并以此来博取成人世界的认可。打架也许是一个男孩成为男人 的必经仪式,我们为之争斗的理由如此简单,而青春时候自认为的尊严万岁也会逐渐在拳头下不断单薄直至消失。KIROKU是个寄宿在别人家庭的学生,而他在 青春期间的萌芽爱情也就发生在这个家庭的女儿身上。
电影取名为《暴力挽歌》该是有其深意的。我还没有看太多的日本影片,至于暴力的也就是接 触过深作欣二和三池崇史的电影而已,而且还只是浅尝辄止的。只是就“暴力”两个字而言,铃木清顺的这部影片只能是非常“柔性的暴力”。所有的打斗基本上是 靠拳头来解决,就算是最为惨烈的会津中学白虎队之站,也只是对手全军骨折而已。那倒挂在木架上的白虎队员和排列成行的白鸡相应成趣,反而会令人大笑不止。 而在向往暴力和表现暴力的过程中,铃木更是采用了幽默诙谐的夸奖和戏剧化的演绎。从KIROKU的拜师学艺到他的第一次战斗,从他师父为他出头帮忙的两次 斗殴到会津学校校长对他的赞许,甚至他父亲的貌似严惩实则宽容的教育手段也让人忍俊不止。只是我们没有忘记了“挽歌”两个字。当KIROKU确认自己失去 了爱情之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生目标。如果他在前面所有的暴力原因只为爱情,那么电影结尾时候他坐上开往东京的火车暗示了他追求将来的悲惨结 局。“挽歌”给是送给一个亡者的悼词吧。我笑过了这种暴力肆虐却无伤大碍的青春,可是在最后却要喟叹青春在特定时期的悲哀。
电影最后 KIROKU看着通缉犯北一辉的照片,毅然决定追随而去,也许可以在这里补充一下这个人物的时代背景,在了解了这点之后会有助于了解电影中最后的悲剧意味 所在了。电影中北一辉出现过一次,就是在会津的一个小店里。KIROKU已经转学到这里,离开了初恋的人身边,他需要的是寻找另外一种方向,而所谓的会津 精神在他眼里不屑一顾,这个时候他遇见了北一辉。北一辉的眼神让KIROKU难以忘记,除了微笑中暗藏的力量,这种眼神对于酒店侍女的力量也使他产生崇拜 的感觉。青春时期追求的性和权利的欲望在这个偶遇的男人身上全部得以体现。所以电影最后KIROKU决定了用自己的青春来追随实现自己的梦想,正是他内心 世界一种期盼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的体现。
历史上的北一辉确有其人。北一辉是(1883-1937)当时日本年轻一辈军官拥护的革命理论家, 他早於1919已发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政府把一切国有化;不过他的目标并非要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巩固国策的根基,为天皇服务。他在1936年策 划了著名的二·二六事件,鼓动皇室派军官实行武装政变,要求杀死一干大臣,为天皇建立军部的独裁政体。可惜得不到天皇的首肯,结果在三天后被下令镇压,政 变瞬即失败,而北一辉亦以首脑的身分被判处死刑。所以电影结局KIROKU的追随就暗示着他的成人之梦最终会被残酷的政治现实吞噬。
Ingen kommentarer:
Send en kom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