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够在中国建立艺术院线那是一个严肃而且长期的问题,我没有参与过那次现场讨论,不过看了讨论的实录和几个参与者的博客文章之后突然觉得需要说点东 西,或许那本是与艺术院线无关的问题。原因其一是看到了实录中与博客文章中截然不同的同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其二是有人高举影评人的旗帜打倒电影一切的口 号。
先 说前者,实录会现场的彬彬有礼,谈吐大方,形态可掬的雅士形象和博客里愤慨万分,慷慨陈词,神情激昂的愤青嘴脸竟会是出自同一个人。前者搬数据,做引用, 谦卑之态可敬,后者搬砖头,飞唾沫,几近翻墙之狗。同一个人变化如此之大,那该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匪夷所思的事情。网络上已经习惯了一些人活跃背后的实质根 底,如同鲜花根底的烂粪。本就已经见怪不怪,只是这次涉及到了电影,这该关乎很多电影爱好者的事情,也包括我。所以值得为这件事情记上一笔。
再 说后者,有人认为建立艺术院线的“首先要建立独立影评人制度“,并且认为“独立影评人”的“见识和公信力将是复兴的基础“(原文如此)。记得一个学电影的 朋友在文章里曾经写到过,“盗版dvd的流行给中国带来了一流的影迷“,而网络的普及除了给中国文学带来“网络文学”新潮流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很多影评 人。不可否认,其中很多人出于对电影的热爱,确实能够提供关于评论电影的一些精彩言论。电影评论本就是一个猜谜活动,这应该是王小波的感觉。记得当时他说 自己看过《北国江南》,结果看的时候没有问题,看过之后出了问题。因为电影后来被批判出了阶级斗争问题和路线斗争问题,于是他感叹说:原来电影不能单单当 电影来看,而是要当谜语来猜,谜底就是它问题所在。(这些话出自王小波的文章《旧片重温》)其实电影观众看电影本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键也是看后评论看谁猜得好,猜得有趣,猜得对路。如果一个影评人认为自己可以猜到导演安排在电影里所有的谜底,并且不允许听见不同的意见,那是否有点独 断专行一点,何况影评人看出电影里的几乎都是问题或者毛病。能在骨头里挑刺固然是一种能力,可贸然就将这根刺夸大成长矛那就有些上纲上线的嫌疑了。这些毛 病该是文化大革命残留的东西,而今却似乎在自诩为文化精英的独立影评人身上出现。
话说远了,回到那句话的引用上,先说后半句,“(独立影 评人)的见识和公信力将是复兴的基础“。这里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谁来评断这个见识是否足够?看2000部电影?走遍100个国家?二是公信力如何断定? 靠谩骂讽刺踩在别人肩膀来建立?三是复兴的基础,所谓复兴应该指已经发生,可是语焉不详,何来的复兴,是否曾经发生?而这个整句唯一的重点就是前半段,需 要建立“独立影评人”制度,怪不得已经有人到处自诩为“独立影评人”,原来在期盼着这个制度的建立。有个在法国学电影学博士的朋友谦虚地说自己不是影评 人,尽管他也经常在杂志或者网络上针对某部电影发表评论,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影迷。他的谦虚让我突然感觉惭愧。我曾经在这个博客上放了邮箱地址,后来突然觉 得自己这样做有某种向影评人模仿的迹象,连忙撤掉,这本就不是我的本意。我承认自己写过一些所谓影评的文章,并且在获得别人认同时候产生一种沾沾自喜的感 觉。不过我从来没有认为这些就是影评,它们只是我个人的观感,只是对于一部电影进行猜谜的个人活动而已。还好,还没有人认为我是个影评人。
王 小波把电影评论说成猜谜,我甚为赞同,不过现在问题是很多所谓独立影评人的文章也需要别人来进行猜谜。我向来自认愚钝与寡闻,所以对很多事情一向不大敏 感,至于看电影的猜谜活动纯粹属于个人爱好。不过还是有一次在猜谜之后被影评人批评为胡说八道。我连忙自省,并且立刻拜读批评者的大作,毕竟这是才疏学浅 者应该有美德。不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为实在被自己的才疏学浅所吓倒。批评者的文章言必称“未庄文化”,充满了人文知识分子的高调,并且上纲上 线,很有打倒一切批判一切的磅礴气势。除了需要猜谜,还需要警惕自己是否正在属于被批判行列。更有甚者,很多语句实在是非我等愚钝之辈所能领悟的。除了叹 为观止,别无他言了。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结尾,不知道是否能触及某些人的思维神经,如果能够触及,那自然好,因为那本就是我的本意,我不介意别人知道。“我们这代人,在猜疑的年代长大,难免会落下毛病,想从鸡蛋里挑骨头,这样才显出自己有才能来,这是很不好的。”
相关阅读: 关于《盗日者》评论的回复
[一日一碟]《盗日者》:长谷川和彦
“艺术电影在上海的困境与出路”研讨会实录
鸭对鸡讲:见鬼吧!未庄人文已甍,谈何艺术院
Abonner på:
Kommentarer til indlægget (Atom)
Ingen kommentarer:
Send en kom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