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sdag, januar 11, 2007

谈谈潜规则

在国内几天,阅读报刊杂志感觉眼前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就是“潜规则”。在丹麦上国内的某些新闻网站的时候,曾经熟悉这个词语,不外乎某某影星或者导演玩玩潜规则,上上床,亮亮相之类的,不过这次有些意外的是这个词语同样频繁出现在《经济观察报》年终特刊政界人物的采访文章里,政坛和娱乐圈一样,也玩“潜规则”?这倒些许有些让我感觉惊诧,何况出言之人全部是入选年终特刊的“精英人物”(这符合《经济观察报》的办报宗旨)。先看文章中的语句: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近乎于一种潜规则,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是从来没有人在公众面前揭开这个盖子。最后打破沉默的人正是李德水。 (摘自《李德水:盛世危言》,《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1日第04版。李德水,前国家统计局局长)

而对于社会上对他本人的种种议论,潘岳十分坦然:“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现实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名声并不符合许多潜规则,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对他来说,“要做的事太多,必须一件件地做起,关键是今天今时今刻从我们开始做起。”(摘自《潘岳:绿色中国试验者》,《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1日第05版。潘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很显然,这些身居要职的高官们比我们普通百姓更清楚官场的潜规则。娱乐圈的潜规则无外乎身体与出镜率的交易,大则轰烈官司,小则媒体口水,只让百姓在茶余饭后多些谈资,多些笑料,满足人们对于衣着光鲜的明星们背后私生活的窥欲,当然,只要某些明星们愿意露点,那看客们自然更是两眼发绿。而官场的潜规则远远不止如此简单娱乐了。

首先让我们看第一条潜规则,“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记得我90年代中期创办企业的时候,年终需要汇总企业收益,初涉商场的我丝毫不懂得如何操作,循规蹈矩地如实填写自己企业的盈亏情况,可是这份数据表格一交到镇企业办,办公室的人告诉我,只要在表格上填写好法人代表的名字,盖好企业的印章就可以了,剩下的具体数据他们会帮忙填写,据说当年我这个小企业的税后利润多达200万。国家GDP数据牵涉到一个庞大的数字系统,尽管在功能上而言它只是一个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现状而已,可是当这个数字成为一个官位上下的风向标的时候,这种潜规则的存在就显得那么路人皆知却无能为力了。每年中国的GDP数据都给人一个惊喜,可是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有多少,似乎连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他自己也不甚清楚了。地方政府年初由上而下的层层加码和年终汇报时候由下而上的层层加水,尽管国家统计局在递交最终数据的时候已经挤了很多水分,可是这个数字最终不仅给国人带来一种虚假繁荣的表象骄傲,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口伐笔诛的目标。

关于潜规则,我突然想起1993年暑假我们组织去地方一个山城小镇进行社会实践发生的事情。在到达的第一天晚上镇领导举行的招待宴席上,他告诉我们,这个小镇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秩序,那就是黑社会的力量。他告诉我们还好那时是严打时期,所以我们相对比较安全。那是不是也属于这个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潜规则”?90年代自己的创业,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商场上存在的一些“潜规则”。那时对于这些现象还没有统一的名称,现在看来,“潜规则”可以囊括这一切了。而问题是在面对这个词语的时候,人们很难去辨别始作俑者的倾向性,是褒是贬?合理还是怪异?它的出现似乎在瞬间得到人们认同,可是认识到的人却不知道如何应付,是顺其自然还是想方设法改变?

中国有句常话(应该不是古话):“规矩(规则)是人订的。”眼下之意就是既然是人订的规矩(则),那自然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合情合理,可是当涉及公与法,涉及国家管理,涉及到人类社会,这句话似乎自是更印证了中国目前和将来走“依法治国”这条道路的艰巨性。人为似乎总是可以在潜规则里影响到法制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经济观察报》这两位高官言语中的“潜含义”吧。

Ingen kommentarer: